2025
六月

26

1488

【天主教教会史】|朝圣之途第六十四集:拜占庭的离去(三)

1231231

听众朋友,你好!上一期的《朝圣之途》节目,我们曾经预报了今天的节目内容,那就是两大重要的神学问题:一个是一意论,另外一个就是敬礼圣像的问题。今天我就以这两个神学问题所引发的有关事件来为您做分析介绍,欢迎您收听。

  第七世纪的时候,发生了一意论的神学争辩。虽然发源于拜占庭,但这不是东西相对峙的开端。一意论是对一性论的一种妥协趋势。这一派的神学家主张基督具有人性与天主性,但是却只有一个意志。若是按照一意论的说法,基督的大部分人性与他的天主性相参合,或是为他的天主性所吸收。因此,一性论者可以满意,另一方面,一意论者认为正统派教友不相信在基督内有两个彼此冲突的意志,因此这种妥协的一意论,似乎也应该为正统派所乐于接受。有些对神学了解不多的人会以为这样的主张只是毫厘之差而已,却不知道这个有关基督的人性与他的天主性相契合的教义之间的差别,立刻动摇了信仰的基础。差之毫厘,能够产生全然谬误的理论。因此,这一派新的主张引起了希腊神学家激烈的反对,尤其是日后担任耶路撒冷的宗主教索弗洛尼以及一位叫做马克西姆斯的人。

   马克西姆斯是第七世纪半占庭了不起的神学家,他热心赞赏罗马主教的首席权与不能错误的道理。公元610年到638年之间,主张一意论的有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赛奇和海拉克利皇帝。塞奇向教宗和诺里一世请示,教宗回给他一封措辞平常的信,说明不愿意承认任何与教义不符合的理论,也不能够赞同一意论的主张。海拉克利皇帝在638年颁发了一道谕令,宣布一意论成为信条。但是,这道谕令受到了严重的反对,特别是受到和诺里教宗的继承人的反对。继位的皇帝君士坦斯二世就把这道谕令废止了,重新拟定了一道新的谕令:禁止讨论有关在耶稣基督内究竟是一个意志还是两个意志的问题。可惜,风波既然已经产生,教会在训导方面的权威就不能够对这件事情置之不问。教宗马尔丁一世在一次罗马召开的会议上阐明在耶稣基督内具有天主性、人性两个意志的教义,把否认这个信条的人都开除教籍。因此,皇帝就把教宗马尔定一世放逐到黑海上的车松岛。教宗就死在这个岛上,圣教会一直就以殉道者的身份来尊敬他。

  接下来要为各位说明的是公元680年在君士坦丁堡所召开的大公会议和以后拜占庭东方教会离开西方教会有什么影响?在这次的大公会议当中,又重新引用了加采东会议的程序。加采东会议曾经采用教宗利奥的教义规范,并且还加以保存。这次会议以教宗阿加多的教义规范为准,谴责了已经去世了的一意论的神学家:其中还包括了赛奇和教宗和诺里一世。罗马教廷谴责教宗和诺里,乍看之下令人惊异,不是吗?马克西姆斯证明和诺里并没有给人错误的教训。此外,在这项对和诺里的谴责书里头是否隐藏着对教宗不能错误的道理间接的否认呢?这以后,教宗登基宣誓的时候所用的经文,证明了教廷将和诺里与相信异端者并列。难道他们承认教宗在有关信道的教育上有错误的可能性吗?

  我们翻阅罗马教廷所保存的档案。可以看到,教宗们言语谨慎,总也不称教宗和诺里是异端分子。因此,和诺里的被谴责,正如教宗利奥二世在682年致书给西班牙主教的信函中所说的。在异端初起时他没有立刻加以抑制,他的疏忽助长了异端的滋长和蔓延。因此,他没有能恪尽宗徒之长的职责。可以这么说,他的被责是因为他煽动了谬论。罗马教宗在一意论争辩时期以后,始终保持了他在信条上不错误的地位。经过了1200年之后,梵蒂冈大公会议在讨论教宗不能错误的教义时,反对者重提和诺里的旧事。根据史实的鉴定,反疑案都被摒除了。

  现任皇帝的查士丁尼二世于692年也在君士坦丁堡召开公议会。依照教会法的规定,这次会议是553年和680年两次大公会议的一个补充,因为他们都以讨论教义方面的问题为主。大会重复宣布加采东会议的第28条,那就是拜占庭的宗主教具有东方教会的管辖权。加采东会议的议决,曾经遭到当时教宗的拒绝;而这次教宗仍然不予批准,拒绝签字。一位皇帝的代表想要强迫教宗签字而被遣送回乡。在当时并没有产生裂教,但是该万喜的是,大家都如此习以为常,认为罗马与君士坦丁间的教会问题可以不了了之,而公开的违抗命令也不再受到指责。

  从第七世纪起,东方教会逐渐与西方分道扬镳。他们对截至第六世纪所传给他们的信条和各种敬礼以及宗教的情感都坚持保守之意。虽然神学上的争辩多次使他们分歧而与教宗有冲突。但是,最使他们动摇的莫过于对敬礼圣像的争执,以至于造成了东方教会与罗马之间的分裂长达百年之久。我们都知道梅瑟因为犹太人对敬拜偶像的倾向很强,所以禁止他们绘画或是雕刻用来表示天主的图像。

  但是初期教会时,教友们隐居在罗马城下面的地窖中开始对于绘画或雕刻足以代表无主耶稣、童贞圣母以及殉道圣人们的图像,从来没有任何的顾虑。他们认为借着圣像可以培养并且增加自己的热心。这种对圣像的敬礼在东方特别的盛行,不但在圣堂和修道院内,即使是私人的宅院中也到处都有。这种敬礼本身虽然不违法,但是未免有些过甚而近于腐烂迷信。对教义知识不足的教友,逐渐对焚香点蜡所敬礼的圣像和它所代表的圣人分辨不清了。

   公元717年,一位草莽将军取得了政权,在君士坦丁堡登基为帝,取名为利奥三世。他在保卫君士坦丁堡,抵抗回教徒的时候,曾经奋勇作战,得过光荣的胜利。他当然对神学一无所知。但是他和前任的皇帝一样,认为自己有权处理信仰上的问题,一如其他政治的问题一样。在726年发出了上谕,命令各教堂清除一切天使与圣人的圣像。四年之后,又下令禁止用圣母和耶稣的圣像,不计其数的圣像都被捣毁破坏。皇帝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的动机我们不得而知,但其中难免带有自卑感。知识分子对庶民信仰的焦虑,某种宗教生活上的审美需要与不甘流于庸俗的苦衷,也许他在蔑视一切圣像的回教徒面前感到苦闷吧。因为希腊人不甘心在信仰上不如阿拉伯人。

   皇帝的谕令公布之后,引起了整个希腊教会的激烈反应。反对最为激烈的是各隐修院中的隐修士,流血殉道的事件不断发生。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提出了严重的抗议,因此触怒了皇帝而被革了职。希腊教会反对皇帝的谕令,同时也反对国君兼教会的首长。教会的领袖和神学家们都发表文章阐释敬礼圣像的问题,像圣师达玛森以及亚历山大里亚、安提约基雅、耶路撒冷三城的宗主教。教宗额我略二世和额我略三世也一致反对,还惩罚了破坏圣像的人。这些都不能劝阻皇帝的行径。而且,皇帝还采取报复手段,迫使伊利贡、西西里和南意大利的主教脱离教宗的统辖权,要他们去服从君士坦丁堡新任命的宗主教的权威,没收宗座在这些教区的财产。这场冲突于是演变成为教宗与皇帝之间的争执,而不是希腊与拉丁两教会之间的风波。许多希腊的隐修士逃到罗马投奔教宗。而罗马呢?从这个时候开始,希腊隐修士们所建立的修道院不断的出现,犹如雨后的春笋一般。

   利奥三世的儿子君士坦丁五世对付维护敬礼圣像者的迫害更为变本加厉:拘捕、放逐、杀戮的事件日渐增多,竟在754年下令召开主教会议,贬义圣像的敬礼,但是却不被全教会承认。君士坦丁五世去世之后,传给利奥四世,利奥四世去世之后,改由他的妻子伊莱纳摄政。她也重申禁止使用圣像的谕令。

   公元787年,塔拉西的宗主教和教宗哈德良一世的代表在尼西亚召开大公会议。会议当中清楚地解释了敬礼圣像的真正意义,说明并非敬礼圣像的本身,而是敬礼圣像所代表的神人,并且对敬礼和崇拜两个神学名词也详细的加以分析,说明敬礼是对圣人圣女,而崇拜则只表示对天主才有的朝拜,钦崇;所以规定教友可以敬礼圣像。

   敬礼圣像的争执,不幸到第九世纪又死灰复燃,皇帝利奥五世在754年又再次召开虚有其名的公会议。把反对他的宗主教尼采服加以革职,教难又起。希腊神学家们群起驳斥皇帝以维护教义,其中还包括了君士坦丁堡修道院的院长德道,他也被皇帝放逐。一直到公元843年,摄政的女皇德道拉结束了这一连串的纷争,重建和平,恢复圣像的敬礼,并且宣布希腊教会在封斋期的第一个主日为东正教的大节日,来纪念历史上所发生的这件令人难忘的事件。

   在剩下问题争论期间,几位教宗和大部分希腊教会联合应付困难,使得罗马和希腊在教务上有了比较强的联系,但是,这次圣像之争的后遗症却很大。东方的主教大部分都是袒护皇帝,畏于皇帝的权威而反对圣像敬礼的。教宗既然护卫教会传统的习惯,声明敬礼圣像为合法。因此,这些东方教会的主教们始终有着芥蒂而耿耿于怀,反对罗马的情绪也日益加深,这种对立的形式延长了一个世纪之久。在圣像之争的时候,教宗与皇帝之间的政治关系破裂,不得不寻求与法兰克王国的联盟。不料,圣像之争平息不久,罗马与希腊教会分裂的悲剧随即来到。

   虽然分离的原因已经由来已久,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说过的,但是其中也有个人因素。但也并不是势在分治的。在拜占庭教会历史当中,也找不出与罗马关系日益恶化的记载,而直接造成这场历史大悲剧的人物是弗西乌斯。他是希腊教会当中的一位杰出人物,教务文学的泰斗,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他和米格尔塞鲁莱两个人揭竿对抗罗马的时候,引起了东方主教们极大的同情,终于演变成东西教会正式分裂不幸的历史悲剧。

   听众朋友,今天我们《朝圣之途》的节目时间已经接近尾声了,我将在下星期的节目当中再继续为您说明弗西乌斯这位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如何与罗马导演了这场不幸的历史悲剧。欢迎您在下星期同一时间按时收听《朝圣之途》节目,您平安愉快,再会!

评论

请你先登录再进行评论。